
思政之窗
打卡澳门,这群浙师人的经历不一般! 研学澳门,她们在澳门做什么?
“出境交流研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延期等待了一年多,我们终于可以出发了!”在出发前研学团班长朱倩宇激动地说。
9月11日,43名浙江师范大学2020级学生登上了飞往澳门的航班,开始他们为期4周的研学之旅。此次研学是学校对2020年高考高分报考浙师大学生的激励措施之一,旨在通过境外研学拓展学生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原定于2021年暑期出行的计划受疫情影响几经调整,但好事多磨,此次研学丰富的内容让每位同学都收获满满。
切身体验,感受澳门发展前沿
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拥有开阔的发展空间与极佳的交流平台。这样的特殊条件也让澳门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良性发展的方向转型。
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在澳门大学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课程后研学团成员黄依婷表示余亮豪教授关于区块链应用的分享让她更加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而黄志文教授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介绍则让她更深入地感受到大湾区的未来走向。
“王心教授的会展与实务专题讲座结合澳门的实际案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而具有魅力的会展行业。”研学团副班长应子怡认为课程中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说明会展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目标方向,并用不同国家的会展业发展现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平台”,让同学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新兴产业”。
澳门青年在做什么?在青创中心里,研学团观察到许多围在办公桌边研讨的创业团队,从中看出澳门对这些创业者的多方面支持,更感受到他们创业的热情与坚韧。除青年创业孵化中心的体验外,研学团成员还从游觅企业创始人的分享中,感受到青年力量为澳门产业带来的勃勃生机。
研学团参观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
在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关于大数据、金融科技、旅游经济等课程与相关分享会的学习中,研学团的每一位成员感受着一个充满科技感与活力感的澳门。
思想碰撞,比较澳门教育异同
作为师范生,澳门的教育制度是研学团成员们关注的重点。澳门大学的周忆粟、陈勤勤和谭锦荣教授为研学团成员们介绍澳门的教育制度,与同学们一同探讨澳门教育制度的特色、不足,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同切入点的小组汇报让同学们在自主思考中探究浙澳两地教育制度的异同。《浙澳同心,教育同行》、《stem在地理课堂的应用》……这些内容的课堂汇报也向教授们介绍着浙江特色的教育路径。
研学团成员小组汇报
研学团成员林景媛表示,通过小组汇报,她更深入地了解浙澳两地教育制度的区别。“相比而言,澳门的教育制度更推崇非竞争性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存在着缺乏一定活力的问题。澳门的教育制度对内地减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启示作用。”
澳门大学陈勤勤教授点评研学团小组汇报
走街串巷,体悟澳门风土人情
几百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研学团的各位成员和老师漫步在澳门的历史街区,感受着澳门特有的风土人情。研学团成员不止步于泛泛了解,她们还深入到澳门的大街小巷进行社会调研,以更专业的视角看待澳门特有的文化。
正如研学团带队老师陈哲所说,“行走在澳门这片东西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土地上,同学们对澳门进行了一次深度体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看待世界的视角。”
研学团成员在妈祖庙进行调研
研学团成员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合照
研学团成员胡剑榆分享到“说长不漫长说短也不短暂的一个月的澳门研学带给我一种全方位的实地体验。文化融于生活,无论是穿梭在‘中葡融合’大街小巷中,还是漫步在辉煌的金光大道上,都让我真正认识了一座城市。”相信这次研学之旅会是同学们学习生活的一个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