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室

辅导员工作室

当前位置 :  首页  辅导员工作室

浙江师范大学第四期辅导员工作室简介

来源 : xsc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25-02-18

一、“七彩人生”职业发展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祝伟华

2.工作室简介:七彩人生职业发展工作室是教育部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校优秀辅导员工作室(2次)。作为我校首批辅导员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1月,致力于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旨在培育一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行家里手,形成一套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系列产品,服务一批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助力辅导员在服务大学生生涯管理、就业指导、职业成长的实践中,逐步实现自身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梦想。7年来,工作室始终坚持普及式生涯理论教育、团体式职业能力实训、个体式职业发展咨询相结合,提出了工作室成员“七个一”成长计划(每季度召开1次实务论坛、每人每月提交1篇网文、每年通读1本经典书目、参加1次就业培训、走进1家知名企业、提交1份就业案例、开设1次就业讲座),探索形成了一号(七彩人生微信公众号)、一坊(职业能力提升工作坊)、一营(公益集训营)、一站(就业加油站)、一课(在线云课堂)、一团(空中咨询团)、一间(网络面试直播间)的“七彩行动”特色服务品牌。工作室抗击疫情助力大学生就业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100个典型案例,工作室事迹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持续关注与报道。竭诚欢迎有志于生涯教育、就业指导的青年才俊加盟,共叙生涯佳话,共筑精彩人生!


二、“石榴籽”辅导员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王晓均

2.工作室简介:“石榴籽”辅导员工作室于2018年成立,致力于提高民族学生辅导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辅导员队伍。工作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实施辅导员“五力提升工程”,形成了“三为”发展性民族学生工作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了一批积极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学子。工作室获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高度评价“对新疆、西藏的民族学生工作投入了相当的力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获评浙江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范集体”,是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未来,工作室将继续守正创新,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培养目标为核心,开展学习培训、座谈交流、案例分享、工作论坛、科学研究、实践实务,着力提升辅导员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心理学和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水平、政策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水平,探索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的新路径,建强“专家+专职+兼职+学生骨干”工作队伍,致力于培养一批民族学生管理服务的能手、民族学生教育引领的里手、民族学、教育学领域的旗手,形成一系列形式丰富、价值落地的特色成果。


三、“课说思政”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陈海峰

2.工作室简介:“课说思政”工作室曾被评为浙江省高校2019年度“思政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延续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思路,围绕“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价值选择与成长设计”目标,以“课说思政”(包括“课说经典”和“课说党史”)的形式,坚持理实互促、内外联动、师生对话,拟聘请专家,开展学习培训、考察交流、专题研讨、调查研究、微课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构建“理论研究—微课平台—育人载体—队伍建设—机制探索”新模式,丰富“大思政”育人模式,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同时,注重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四、“暖春助航”学业同行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严建春

2.工作室简介:高校学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需要高度重视。学困不仅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还与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息息相关,有的甚至会引发心理问题和校园危机事件。解决学业困难问题关乎高校育人质量和校园安全稳定,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和队伍,做好系统谋划。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本着帮扶学困生,做好精准育人的工作理念开展一系列工作。

首先,建立预警帮扶机制,完善顶层设计。经管学院依托工作室搭建了“四级预警”学业预警机制,规范帮扶工作。预警机制分等级、分层次很好地将学业预警的风险前置化、分散化。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学业情况。依托“上课啦”课程点到管理系统、教务系统、学习通等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掌握预警学生的出勤、作业和考试情况。一方面做好家校沟通,另一方面做好各部门全员联动。具体实施方面,通过划分学业困难群体,精准落实帮扶工作。将学困生根据成因划分为“基础薄弱”“自律性差”和“专业认同感低”三类群体,精准把脉之后对症下药,做好一人一策,组建“‘经’牌帮扶”学习督促小组,落实一对一精准帮扶。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学院学业帮扶效果初显成效。不仅体现在学业预警总人数及占比降低这一量变上,还体现在高等级学业预警占比降低、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效果显著这些质变上。未来,工作室将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落实帮扶责任,争当学生学业困难路上的暖心加油站,持续助力学生扬帆远航!


五、 “艺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朱俊俏

2.工作室简介:“艺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旨在普及艺术知识,开展艺术实践,通过培育一批“爱艺术、善创意、有情怀”的辅导员和大学生,让有艺术的视角看得更远,让有创意的声音传得更远,让有情怀的脚步走得更远,让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方式入脑入心。

工作室以校园艺术实践为主要载体,从艺术资源开发、艺术内容建设、艺术文化传播等方面入手,探索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模式,以项目化研究、实践育人平台构建等方式助力思政精品项目。着力打造三大平台,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锻炼平台、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培育平台、思想价值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平台。

艺术+引领,坚持正确导向,思政与艺术互促发展,形成聚合力;艺术+育人,持续润心润德,推进文化传承与文艺浸润,扩大影响力;艺术+创新,增强教育实效,强化社会意识,提升服务力。“艺路同行”辅导员工作室不仅是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更是一个将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创新空间。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和思政教育的引导力,工作室致力于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艺术的熏陶中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成为有情怀、有创意、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期待有艺术背景的辅导员们相聚于此,携手共创浙师艺术思政新的篇章!


六、“未来父母”教育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阮敏尔

2.工作室简介:近年来,心理困难学生日益增多,很多源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而这些大多是在中小学阶段埋下了隐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三注重”讲话精神和国家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教师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枢纽”,将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师范大学作为浙江省未来教师的摇篮,应在提升师范生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上有所为。“未来父母”教育工作室基于此初衷创设起来。

工作室旨在培养师范生在未来能成为合格父母,并在未来教师岗位上,能有效指导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同时培育工作室辅导员提升家校共育能力和相关研究能力。

工作室每期招募不超过30名师范专业学生,通过理论授课、实操训练等方式开展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家庭关系、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家庭教育策略、亲子关系沟通和高质量陪伴、家庭教育个案辅导、家校共育等。目前已培育2期共60名学员。

工作室实行“五个一”成长计划: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一套系统的学习课程、一支授课教师队伍、一组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一批家庭教育指导师,以期提升师范生、高校辅导员家校共育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七、“金种子”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陆梅芳

2.工作室简介:“金种子”意为在大学生心中播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为未来播下美好生活、幸福人生的种子。工作室现已创设系列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获得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并着力打造一支跨学科、专业化的劳动教育辅导员队伍,工作室成员曾获省部级、厅级课题立项,已发表论文多篇。

深化“三个课堂”场域。依托思政课、专业课与文化活动协同,构建嵌入型课程体系;开设“劳动与生活实践”通识课,融入烹饪、收纳、种植等生活技能,让劳动教育可亲可感。联动全国首批后勤服务育人示范基地,打造“微‘杏’农场”“桃花源”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跟着节气做美食”“生活小课堂”等共建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实践体系。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构建“三元知识”体系(理性知识培养技能、感性知识锤炼品德、活性知识启迪审美),形成“体系化组织、协同化运行、实效化评价”三轴驱动模式,促进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和内涵式发展。

探索浙师劳育品牌。未来计划建立“劳动周”制度、“劳动实践专线”等特色项目,搭建学生劳动档案与“劳动之星”评选激励体系,打造“实习实践-劳模宣讲-生涯体验”闭环。未来还将持续组织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编写劳动教育教材,形成理论成果与实践模式,努力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可复制、可迭代的“浙师劳动育人方案”。


八、法治护航辅导员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陈超群

2.工作室简介:本工作室依托法学院专业建设,结合法学专业教师、法律实务工作者、辅导员等多方力量,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我们希望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辅导员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助力。为此,本工作室拟从法治角度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借鉴与阻力、法律指导下的危机应对能力培养、学生法治教育相关活动开展、校园纠纷和矛盾的调解与解决以及后续相关成果的提炼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与尝试,主要有以下一些设想:一是引导辅导员在法律框架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依法办事的工作习惯;提升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能够依法依规、合情合理。二是鼓励辅导员围绕学生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和矛盾调解开展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三是通过辅导员的法律素养提升和矛盾调解能力提升,推动校园法治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法治教育和矛盾调解的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九、 “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张晓

2.工作室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院顺势成立“风向标”辅导员工作室,积极应对全媒体时代思政工作新局。未来工作室聚焦网络舆情视角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首先,在建设目标上,从“风、向、标”着手,“风”致力于营造健康院风、学风与作风;“向”靠党建领航、精准治理、指引成长;“标”追求做强标杆、做实标准、做大标志。其次,在建设规划上,理论探索方面则立足青年热点调研,挖掘舆情教育引导思路,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实践应用方面拟采取行动研究,聚焦舆情处理下高校思政教育,设计隐性思政课程融入日常,巧用互联网促交流,提升覆盖面与参与度。最后,在具体工作路径上,借热点调研、思想监测、多渠道引导、跨部门家校协同等开展工作,结合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舆情引导等多种途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舆情处置体系。强化协同联动,制定舆论安全处置方案。

总体而言,本工作室致力于对内发挥示范,对外交流辐射,扩影响树品牌;还将同步打造专业思政队伍,助力培养“四有”青年。


十、“以体育人”辅导员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林振调

2.工作室简介:“以体育人”辅导员工作室依托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相关学科,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林振调主持,团队成员包括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具备丰富的体育活动策划、组织及教学经验。工作室以“以武会友,德润四海”为理念,致力于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工作室现有基础扎实,拥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已成功举办多场大型体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室还通过“浙师体育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具备信息化建设和运营能力。此外,工作室特色鲜明,以武术、舞龙舞狮、体育舞蹈等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基础,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活动品牌。工作室将体育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相融合,通过设立“精神文化专栏”、举办主题征文比赛等方式,实现体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工作室今后将结合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实际,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品牌创新、精神文化谱系、师范特色传承和传统文化弘扬五个维度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道德素养,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工作室计划每年开展大型师生体育活动、编排体育类特色节目、组织学生说课模拟上课教学等,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十一、“慧融媒”网络育人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朱慧

2.工作室简介:“慧融媒”网络育人工作室秉持多元融通、创新实干的理念,以交流提升辅导员网络媒介素养为核心目标,构建“师生协同创作、线上线下联动”的双轨培育机制,打造“ZJNU·青春合伙人”融媒体平台、网络媒介素养特色课程、实战型融媒体训练营三大载体,着力提升辅导员的新媒运营、融合传播、舆情研判与多元学习四项网络育人核心能力。工作室将以“青春合伙人”的名义,建设集内容生产、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于一体的“慧融媒”网络平台;锻造既懂思政教育规律、又精融媒体技术的“通融媒”师生队伍;培育一批展现青年风采、传递时代强音的“享融媒”精品力作,在融媒实践中探索创新驱动、交互共享、开放自由、跨界融合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具有浙师辨识度的网络思政文化品牌。


十二、 “悦见非遗”辅导员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陆萍萍

2.工作室简介:“悦见非遗”辅导员工作室,旨在深入贯彻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优势,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针对思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新路径,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创新能力、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牌和思政课创新路径。

近年来,工作室所在学院学工团队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融入思政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有一定的工作积累和品牌积淀。今后,工作室将依托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心理健康中心,通过组织培训、调研考察、专业实践、项目研究、成果推广等途径提升辅导员的非遗疗愈能力,探索辅导员“思政+非遗”工作模式和方法体系,将工作室建设成为辅导员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能力提升的重要阵地以及身心放松的平台,助力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十三、 “行”引力工作室

1.工作室负责人:徐子雁

2.工作室简介:为进一步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走深走实,提高实践育人质量,不断完善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行”引力工作室秉持“双轮驱动”的建设理念,围绕“校内校外一体化、师生共同参与”的建设思路,旨在搭建一个多元化的交流与实践平台,提升辅导员的实践育人能力,做好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全面成才。在助力辅导员成长方面,工作室将通过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强、互动性高的项目,如高校思政辅导员实践创新论坛、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与解决策略工作坊、辅导员能力提升在线课程等,为辅导员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与专业培训,确保每位辅导员都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实支撑与引领者。在引领学生成才方面,旨在培养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创新思维、沟通协调与团队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领导者,通过走访名校、走近科研、走进中学、走入社会、走向世界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我认知,塑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