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之窗
“双青共话·青春领航”| 第一期:与AI同行
4月18日,“双青共话·青春领航”系列主题沙龙活动在图文信息中心三楼东侧报告厅举行。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青年教授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郑忠龙教授作为首期嘉宾,就“与AI同行”为主题和青年学生开展了对话交流。本次活动由学工部副部长杨雪龙主持,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叶志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副书记潘向以及青年学生代表参加。
郑忠龙教授与青年学子共探了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郑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根植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尤其是中美贸易战以来,AI作为科技制高点,已成为驱动各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从图灵提出计算机理论、达特茅斯会议定义AI概念,到70年代因技术瓶颈遇冷,再到深度学习革命催生AlphaGo、GPT-3等突破,AI的发展经历了理论奠基、寒冬蛰伏与技术猛进,最终迈入大模型时代。当下,千亿级参数模型涌现,文生图、视频生成、蛋白质预测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与生活,重塑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
目前,数据、算法、算力、知识四大要素的协同突破,推动AI从单一模态迈向多模态融合,开源与闭源模型的竞争加速技术普惠,但伦理争议、数据隐私、模型“黑箱”等问题也随之凸显。展望未来,AI将与机器人深度结合,推动工业无人化;多模态推理、终端设备部署将拓展应用边界;AI for Science或颠覆科研范式,例如加速气候预测与材料研发。然而,训练能耗激增、合成数据替代风险、中小企业算力壁垒等挑战仍需全球协作应对。
郑忠龙教授强调,AI并非人类替代者,而是能力拓展者。青年需拥抱技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领域协作能力,以人文温度驾驭AI工具;教育领域则需革新传统模式,借助AI实现精准评估、个性化教学,构建“人机共生”的新生态。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AI替代就业、教育,何时才有成熟的AI等进行了提问,郑教授强调“批判性思维、跨领域协作、人文关怀”是青年应对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活动尾声,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叶志雄呼吁:“以理性锚定创新方向,以责任守护技术边界”,为这场思辨之旅写下生动注脚。
本次系列主题沙龙活动由校学工部、校工会、青年教授联谊会、图文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以“助力青年学生明晰发展方向、精进学习方法,锚定人生坐标、洞察时代脉搏”为宗旨,通过学术前辈的经验分享与思维碰撞,为青春成长提供智慧引航,构筑起连接学术理想与现实奋斗的赋能平台。